市委宣传部驻景家沟村扶贫工作纪实

来源:榆林日报 作者: 时间:2017-09-29 10:33 字体设置:

    本报记者满孝永 实习生拓涛

    村级阵地基本完成了墙体砌筑,文化广场的帮畔工作正在稳步进行,新修的通村水泥路两旁竖起了路灯;在村两侧的层层山梁沟峁间,2000余亩的黄芪、黄芩更是长势喜人,许多村民正忙着收获成熟的药材种子。这是扶贫工作以来子洲县苗家坪镇景家沟村发生的变化。

“近期,我们还计划依托合作社的技术力量,面向全体在家的151户村民,按照贫困户每家30只、非贫困户每家10只的指标投放蛋鸡鸡苗,结合庭院散养和山地放养在全村推广蛋鸡养殖的产业模式。”市委宣传部驻景家沟村扶贫工作队队员石彦林说。

抓党建 强基础

村容村貌大变样

    据了解,市委宣传部于2015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精准扶贫工作安排部署,作为子洲县驻村扶贫工作牵头单位正式进驻景家沟村开展扶贫工作。

    “驻村之初,因为缺乏农村工作的经验,我和工作队队员对于扶贫工作应如何开展都是一头雾水。后来,通过与村干部的深度座谈和细致的入户走访,尽快了解村情民情和产业现状,再由此寻求破局之措。”市委宣传部驻景家沟村第一书记李晓春说。

    市委宣传部驻村扶贫工作队开展的第一项工作,便是建立、健全村“两委”班子,并组织全体村民选举产生了村监委会。“过去的10余年时间里,景家沟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可谓是远近闻名。正是在李书记的带领下,景家沟不仅有了健全的村级班子,党员干部的作风也有了较大变化。”景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安保雄说。

    如今,从《景家沟驻村扶贫调研报告》到《景家沟村三年发展规划》,再到《市委宣传部驻村联户扶贫工作结对帮扶表》,在李晓春和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石彦林、周刚的积极努力下,景家沟村的脱贫攻坚工作有了明确的帮扶思路和目标,细化的年度任务、明确的责任划分确保了驻村扶贫工作的精准。

    2.2公里的水泥路贯穿全村、3公里生产道路得到改造、两座大桥方便了村民的生活、通村公路主干道安装了路灯……扶贫工作队争取的扶贫项目正改变着这个昔日贫困的村庄。

    “截至目前,包括正在施工中的景家沟村委阵地和文化广场,我们已累计争取省、市、县及各界帮扶资金300余万元,重点针对全村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实施了一大批‘补短板’工程。”石彦林说。

兴产业 促增收

群众脱贫有劲头

    景家沟村目前共有居民451户、1226人,耕地却仅有3240亩,而且94%以上属无法灌溉的山地。长期以来,人多地少(人均2.6亩)、靠天吃饭的问题,一直是景家沟实现产业发展和群众致富的最大“瓶颈”。

    “针对该村产业基础薄弱、种植结构单一的情况,我们自驻村以来便积极发挥部门优势,注重教育引导村民从思想上、观念上树立干事创业信心,以‘优势产业上规模、新兴产业促增收’为指导思想,积极引导全体村民尤其是24户贫困户通过产业发展实现脱贫致富。”李晓春说。

    景家沟村有种植黄芪、黄芩的传统,市委宣传部扶贫工作队通过引导鼓励村民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以科学的田间管理来提升药材品质、增加种植收入。截至目前,该村中药材种植规模已突破3000亩,达到了全村耕地面积的90%以上,为全村贫困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该村61岁的贫困户安德堂,夫妻二人均身患重病,女儿则长期在外务工,全家产业发展既缺劳力又缺资金。但黄芪、黄芩的种植,却让他们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我通过承包亲戚朋友的土地,种植了近50亩黄芪、黄芩。与玉米、谷子等作物相比,不仅田间管理方面省时省力,收益还高了很多。此外,全村达到10亩以上规模的贫困户还拿到了50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安德堂说。

    石彦林告诉记者,黄芪、黄芩属于多年生作物,一般6至8年收获一次,黄芪每亩的效益可达万元以上,黄芩则在五六千元。除此之外,二者在生长期每年还可产出良种,景家沟村的部分种植大户,今年仅销售种子的收入便高达五六万元。

返回省市新闻首页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打 印】【顶 部】【关 闭 来源:榆林日报 编辑:杜海斌

 

免责声明:
1.凡来源注明“365备用地址”的作品,其版权归365备用地址所有。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365备用地址”。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或图片外,其他文章或图片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