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米脂孟岔模式

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许森枷 李长江 时间:2012-09-05 17:49 字体设置:

如今的孟岔村已被满眼翠绿的枣树环绕。(资料图片)


孟浩海拿着刚采摘下来的红枣。 杜芳荣 摄



    孟岔村的妇女正在分拣红枣。杜芳荣 摄

 

1978年冬,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当年,小岗村粮食大丰收。

2003年冬,陕西省米脂县孟岔村182户的2000多亩山地合理流转给8户农民发展红枣产业,并签订20年的转包合同。这年,小小的枣树开始改变当地人的生活。

如今许多年过去,小岗村的故事有多个版本,而孟岔村的改变却真真实实呈现在我们眼前——满目青翠的枣树、满村在建的新楼房、村民的收入逐年递增……这些变化让孟岔村的发展之路成为被专家所研究的模式,也让勇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孟浩海,成了村里的名人。

  

放弃包工 回家种枣

  村民大胆实践引出“孟岔模式”雏形

 

93日,记者来到位于米脂县银州镇的孟岔村,这里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区,境内沟壑纵横,梁峁起伏,再加上常年干旱少雨,村民的生活一直难有起色。199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970元,微薄的收入难以维持村民的正常生活,不少人开始外出打工,村里的劳动力越来越少。

2001年,在外承包工程的孟增利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一直记着一句老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常年在外打工的他决心放弃包工,和村里的人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思索一条属于孟岔村的黄土地之路。

早在1998年,村里就出现了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孟浩海,他在咸阳市旬邑县包工期间,见当地一户农民承包了7亩果园,果园一年竟收入15万元,这让孟浩海起了念头,能不能在老家也发展种植业?因为米脂的光照、温度和土质等条件和旬邑基本相同。于是当年,老孟就辞了工回到孟岔,他带领几家农户通过承包村集体山地、转包农户的承包地或与其他农户用水地兑换山地等方式,先后承包了412亩山地,他们开始集中连片栽植以梨枣、赞皇、骏枣为主的新品种红枣。

经过几年的辛勤劳动,老孟他们的枣树已逐渐进入盛果期,400多亩荒芜的山坡披上了绿装。2003年,孟岔村新品种红枣产量达到50万斤,年产值达60万元,产品销往西安、银川、大连、广州等地,榆林市场上80%的鲜食红枣均来自孟岔村。

老孟他们的这一举动,让孟增利有了启发。2003年冬,村党支部一班人对这一成功经验进行认真调研、考察,最后达成共识,山地出路就是面向市场、统一规划,使土地合理流转,规模化发展鲜食型红枣产业。

 

  收入提高 环境变好

  “孟岔模式”实现经济生态双赢

 

2003年孟岔村开始土地合理流转改革至今已有9个年头,村民的生活是越过越红火。记者跟随现任孟岔村村长孟树生来到村里看到,新建和在建的二层小洋楼随处可见,很多村民家中都停着小汽车,有的家里甚至有两辆、三辆,院里放不下就停靠在村里新修的大路边。村长告诉记者:去年,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村上还投资30万元新修了戏楼,现在,村里正给大家修活动广场呢。随后,记者来到孟浩海家中看到,现代化的家用电器应有尽有,生活水平丝毫不逊色于城里的大户人家。老孟自豪地告诉记者,除了帮着村民改善自家环境,在保护村内生态环境的问题上他也毫不马虎。

种植离不开灌溉。孟浩海告诉记者,最先开始他在山上修了个水池,自己进行灌溉。这一方法虽然提高了红枣产量但是却十分费水,而且每年刨去成本后,挣不了几个钱。2006年,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节水专家在老孟承包的山头上建立起了山地红枣示范区,通过应用合理需水量与实时监测技术、微灌工程技术和品质水肥调控技术,彻底解决了他们的用水难题。用了高科技就是不一样,不但省水还省事。老孟说。

孟浩海算的是小账,节水技术的使用对当地的经济协调发展也产生了积极作用。另外,老孟告诉记者,枣树耐劳耐旱、根系发达、生命力强,孟岔村发展的新品种鲜食红枣采用的是矮化密植,每亩地要挖130多个一米见方的鱼鳞坑,很好地防止了水土流失。

孟岔村因地制宜地选择退耕种树,解决了退耕还林成果巩固难题,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双赢发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实地考察了孟岔村以后,认为孟岔群众思想解放,破解了现阶段土地合理流转的难题,称之为孟岔模式

  

签协议 多补偿

  孟岔村的改革之路几多艰难

 

提起在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现任孟岔村党支部书记孟士平叹了口气说:问题太多了,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土地流转问题。孟士平介绍说,当时很多村民都不愿意,担心枣树成活率不高。为此村里通过广播宣传、上门做思想工作、签订协议等方式才征得村民同意。孟士平笑着对记者说:这也是一场不小的革命啊!

记者了解到,在实行退耕还林政策期间,孟岔村和其他村一样,实行的是谁退、谁管、谁受益的多户退耕办法。但多户退耕在具体操作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农户的退耕地较为分散,退耕容易还林难、管护难;发展经济林,树种统一不起来,形不成规模;发展生态林,难有经济效益;林草各半间作,有羊的农户,重草不重林,没羊的农户,只图验收过关,往往造成草不成片、树不成林。

当孟浩海等几家农户承包山头发展红枣获得成功后,前任孟岔村党支部书记孟增利等干部看在眼里,喜在心上。2003年秋,村两委会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正式出台了多户整体退耕,个户集中承包的新举措。即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由少数农户集中连片承包土地,规模经营,发展新品种红枣。通过村集体的组织协调和中介作用,把多数农户的土地流转给少数承包户,实行土地二次承包,合同期为20年。在享受退耕补助期间,国家兑现的粮款由原土地承包户享受,国家补偿政策停止后,由新的承包户按每亩每年25元的转包费付给原土地承包户。村集体在枣树见上效益后,每株枣树每年收取0.5元的服务管理费。多户整体退耕,个户集中承包的思路得到了村民的积极响应。

  

孟岔经验被广泛推广

 “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在全县逐步形成

 

前任村支书孟增利告诉记者,枣树在栽培第二年即可挂果,第五年便进入盛果期,盛果期在二十年以上。因此,发展红枣产业见效快、收益期长、市场前景广阔,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红枣生产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浇水、施肥、除草、打药、果、采摘、包装等一系列生产经营需要大批劳动力,八大承包户平均每天佣工不下60人。去年,孟岔村红枣销售达到400多万元,在为枣农带来不菲收入的同时,还为村内及周边村安排闲散劳动力5000多人次。

目前,在村集体的帮助下,孟浩海等枣农正以股份制方式积极投资开办年加工300万斤次枣的枣醋加工厂和红枣烤炉加工厂,红枣产业已经成为孟岔村的主导产业。孟岔村约三分之二的劳动力将从事红枣的生产、运输、加工和销售,其他三分之一的村民从事川水地种植业和养殖业等其他产业。

据米脂县委一工作人员介绍,借鉴孟岔村的成功经验,2004年,米脂县及时出台了《关于学习推广孟岔村典型经验的决定》,要求学习孟岔经验,各乡镇结合自己的村情因地制宜抓试点。高渠乡刘渠沟村在发展葱产业过程中借鉴“ 孟岔模式,目前,全村96%的农户从事葱产业,种葱面积达700亩,去年,全村葱总产量204.9万斤,总产值达163.9万元。

如今,在孟岔模式的影响下,杨家沟镇巩家沟村的葡萄产业、印斗镇马家铺村的桃产业以及桃镇镇牛沟村的养猪业等,都有效地整合了农业资源,进行规模经营,一村一品特色农业正在米脂全县逐步形成。记者许森枷 实习生李长江

返回媒体报道首页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打 印】【顶 部】【关 闭 来源:西安晚报 编辑:杜芳荣

 

免责声明:
1.凡来源注明“365备用地址”的作品,其版权归365备用地址所有。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365备用地址”。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或图片外,其他文章或图片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